春節(jié)是從中華大地上生長出來的獨特中華文明標識。當我們走進歷史深處,回望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春節(jié)形成和發(fā)展的脈絡便如畫卷般展開。
春節(jié)呈現了中國人源于自然的時空觀。春節(jié)文化深刻地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倫理價值。距今約1萬年的上山文化彩陶上出現了明確的太陽圖案,還出現了與周易八卦相似度非常高的“卦符”。其中一組“卦符”,被研究者釋讀為“雷地豫卦”。這或可視為是古人“觀天象、授農事”和春節(jié)民俗形成的一個源頭。
泰安大汶口遺址屬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000年至4400年),出土了八角星紋彩陶豆。陶豆采用彩陶工藝裝飾,圖案有八角星紋,四射的八角對著無際的天空,中間的方形看似大地,或表達著天圓地方的寓意。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鷹八角星紋,太陽紋較為抽象,將八個角等分環(huán)繞小圓,外圍呈現同心圓狀大圓。
立春是太陽歷的節(jié)氣,而春節(jié)是基于太陰歷計算的。國家博物館館藏仰韶文化的人面魚紋彩陶盆,邊緣刻畫有東西南北和四個箭頭,構成八角星。其內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的人面和魚紋,分列4個方位,不僅呼應八角星紋的方位空間觀,更表現出古人的時間觀念。人面魚紋共含12條魚并呈逆時針方向旋轉,或許喻指一年四季12個月周而復始,春節(jié)正是完整農歷年時間循環(huán)的起點,是萬物生長的起點,象征著生機與希望。人面頭頂有魚鰭形裝飾,嘴巴兩側和雙耳部位都有兩條相對的小魚分置左右,構成形象奇特的人魚合體,這種將人與魚合為一體表現四季更替的形式,體現了人們對自然規(guī)律的尊重和遵循,以及期盼生生不息的美好心愿。整個畫面構成日投影周年變化過程的一個簡化符號,蘊含了豐富的生態(tài)倫理內涵,體現了古人源于自然的時空觀。
距今約4000年的山西襄汾縣陶寺遺址觀象臺,功能包括觀測太陽、祭祀太陽、祭祀北辰、測定節(jié)氣,還可將其視為蘊含“天地之中”理念的模型。這可能是古人認為于天地之中進行觀測更為合理,所計算出的歷法更為準確。由此,陶寺遺址觀象臺成為4000年前記錄立春等節(jié)氣的“日歷”。
隨著歷史演進,中國人在宇宙運行、日月交替和自然變化中,發(fā)現了12個月和二十四節(jié)氣。
春節(jié)與年有密切關系。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字中,就出現了“年”“春”“節(jié)”字。
國家博物館館藏商王武丁時期的刻辭卜骨,出現目前發(fā)現較早的甲骨文字“年”。這片刻辭講:“王大令眾人曰協(xié)田。其受年?十一月。”意思是商王要求商王國的屬民在新春到田地里進行翻耕種田。這個“年”字,形狀為人背扛禾谷,會意人把禾谷收回家。“年”涉及春耕。年取禾一熟,引申表示時間,即五谷皆熟的一個輪回為一年。
在《甲骨文合集》里,商王武丁時期“春”字的形狀由草或木和植物冒出芽瓣的屯與日組成,寓意陽光照耀、草木萌芽。還是在《甲骨文合集》里,商王武丁時期的“節(jié)(節(jié))”,由盛餐的器物和跪坐的側面人組成,通過人吃飯或祭祀的狀態(tài)把“進行時”這一時間關系呈現出來。
青銅銘文中是有“年”字的。西周早期仲簋銘文講:“仲作寶尊彝,其萬年永用。”說的是仲制作了這件寶尊彝,希望它能夠傳承萬年。西周晚期小子鼎銘文講:“史小子作寒姒好尊鼎。其萬年子子孫永寶用。”說的是史小子制作了這件寒姒好尊鼎,希望它能夠傳承萬年,子子孫孫永遠珍寶般地使用。西周晚期虢叔簠銘文講:“虢叔作旅簠,其萬年永寶。”說的是虢叔制作了這件旅簠,希望它能夠被永遠作為寶物。
古典文獻中也有“年”。《詩經·豐年》中有“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萬億及秭。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降福孔皆”。這里直接出現了“豐年”一詞。《尚書·洪范》中有“十有三祀”這樣的表述,其中“祀”字在古代文獻中常與“年”字相通,表示年份。具體來說,“十有三祀”指的是周文王建國后的第十三年。《楚辭·離騷》中有“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這里的“年歲”就使用了“年”字。《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中,“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篇中提到“既克殷三年”等表述,其中“三年”也使用了“年”字。
文獻記載,夏朝出現了“夏歷”,也即“農歷”,把一年分為12個月,用以指導農時節(jié)氣和生產耕種。夏朝以正月初一為歲首,即新年的開始。商朝以農歷十二月為正月,十二月初一便是新年年節(jié)。周朝以農歷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一統(tǒng)六合,車同軌、書同文、變歷法,以十月為正月,每年以十月初一為新年開始。
漢長安城是西漢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前104年,司馬遷等人在此改革歷法,造出新歷《太初歷》,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太初歷正式確定正月初一為歲首,也就是新年的由來。至遲在東漢,“春節(jié)”組合為一個詞語已經出現,但當時其含義并不是農歷新年。東漢安帝時太尉楊震上疏言旱情,“冬無宿雪,春節(jié)未雨,百僚燋心”,這里的春節(jié),是指春天這個季節(jié)。
隋唐時基本采用夏歷,即以一月為正月。從此直至清末的千余年間,夏歷一月為正月的歷法一直沒有改變。
將農歷新年定名為春節(jié),是在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改用公歷紀元,按照“國際慣例”以公歷1月1日為新年,把過去沿用的農歷新年改稱春節(jié),以示區(qū)分。但傳統(tǒng)年節(jié)觀念根深蒂固,民眾“過年”仍然過的是農歷新年。
公歷新年稱元旦,始于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采用公元”,定1月1日為元旦。這樣,一年之中出現了兩個新年:公歷新年元旦和農歷新年春節(jié)。
2023年12月,第78屆聯合國大會協(xié)商一致通過決議,將春節(jié)(中國農歷新年)確定為聯合國假日;2024年12月,中國申報的“春節(jié)——中國人慶祝傳統(tǒng)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春節(jié)進一步走向世界。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如今,在中華民族的所有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春節(jié)是節(jié)俗最隆重、時間最長的一個。春節(jié)是構建在中華民族獨特農業(yè)文明上的節(jié)日,契合宇宙的運行規(guī)律,成為中華文明延綿發(fā)展5000年的重要見證。(翁淮南 楊超 作者單位:中國國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