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未來三天(1月19日至21日),全國大部氣溫依然穩中有升,并將以更暖的“姿態”迎來大寒節氣。此輪回暖持續時間長、范圍廣,各地氣溫將陸續到達近期高點。23日起,一股強冷空氣將影響我國大部地區,并帶來大范圍雨雪天氣。恰逢春運期間,公眾需密切關注天氣變化,提前做好相應的防范工作。
氣溫大幅偏高持續 大寒時節南方將迎強勢回暖
進入四九后,冷空氣依然消極怠工,氣溫還在持續回升中,并將以更暖的“姿態”迎來大寒節氣。未來三天,全國大部氣溫穩中有升,此輪回暖持續時間長、范圍廣,明天各地氣溫將陸續到達近期高點。
南方的回暖戰線將拉得更長,持續升溫的局面將維持到21日,最高氣溫20℃線將由華南逐步向北延伸至湖北東部、河南南部一帶。預計21日至24日,長沙將連續5天最高氣溫都在20℃以上,其中23日,長沙最高氣溫可達23℃,是同期少見的暖意。另外,21日武漢最高氣溫20℃,也將暖出常年4月上旬的水平。
雖然白天最高氣溫快速回升,午后暖熱舒適,但是由于缺少云層保溫,夜間熱量散失快,因此最低氣溫的上升會相對緩慢,晝夜溫差大。像武漢,雖然白天氣溫在20℃上下,但是凌晨最低氣溫僅有0℃左右,溫差極大,一天如跨兩季。提醒大家早出晚歸時,需要添衣保暖。
展望后期,預計23日起,一股強冷空氣將影響我國,給大部地區帶來6至10℃降溫,部分地區降幅可達12℃以上,并伴有4至6級風。公眾需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做好防范措施。
全國大部持續晴朗干燥格局 23日起大范圍雨雪上線
伴隨著氣溫回升,我國大部持續干燥。預計23日之前,我國大部地區在高壓脊控制下降水稀少,總體有利于春運出行。今明兩天,有限的雨雪將主要出現在新疆北部和西部、西藏西部以及黑龍江等地,多是小到中雪,局地有大雪或暴雪。
具體來看,中央氣象臺預計,今天,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西北部和東北部、新疆北疆北部和南疆西部山區、西藏西部、青海西部等地部分地區有小到中雪,其中,南疆西部山區和西藏西部等地部分地區有大雪或暴雪。四川盆地東南部、貴州西北部、臺灣島中東部等地部分地區有小雨。
明天,內蒙古東部、黑龍江西部、新疆南疆西部山區和阿勒泰山區、西藏北部和西部、青海西部等地部分地區有小到中雪,其中,新疆南疆西部山區、西藏西部等地部分地區有大雪。貴州西部、臺灣島東部等地部分地區有小雨。
23日起,隨著新一輪冷空氣上線,大范圍雨雪天氣也將登場。目前預報時效較遠,提醒公眾臨近密切關注,提前做好春運行程安排。
1月20日將迎來“大寒”,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中醫專家提示,大寒時節寒冷且干燥,也是由“冬藏”到“春生”的轉折點,天氣時寒時暖,養生防病應注意防寒保暖、養陽滋陰、舒筋通絡,調整飲食結構,避免過度勞累。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許云說,大寒節氣人體陽氣逐漸升發,若升發不暢,又遇氣候寒冷,人容易出現后背酸緊、頸腰部僵硬疼痛或者頭暈眼花、脅肋脹痛等癥狀。同時,這一時期內火易生,體內熱氣若散發不出去,易導致津液被消耗,出現口舌生瘡、咽喉疼痛、情緒煩躁、口苦便秘等表現。
中醫專家認為,大寒是一年中陰陽轉換的重要時機,又值冬末迎春階段,這一時節不僅要“御寒養陽重收藏”,還要注意疏泄肝氣,為春季肝氣升發做準備。
“飲食應從溫補轉變為清補,并遵循升陽散寒原則。”許云說,應少食大溫大熱食物,適當添加清淡的蔬菜,防止加重胃腸道負擔;宜多吃木耳、芝麻、兔肉、鴨肉等補陰食物,搭配蘿卜、西紅柿、山楂等和胃消導食物;烹飪時加入生姜、花椒、蘇葉、香菜等味辛性溫的食材,還能顧護正氣、驅邪防病。
“大寒節氣仍然十分寒冷,人們應順應冬季‘閉藏’的特性。”中國中醫科學院碩士研究生宋佳藝說,這一時期仍應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睡眠時間;外出注意保暖,重點護好頭、胸背、足等部位;不宜進行劇烈的室外活動,可選擇瑜伽、太極拳等以舒展、拉伸為主的運動幫助陽氣升發;還應怡養心神,斂氣少慮,可選擇讀書、練字、聽音樂等方式放松身心。
專家介紹,大寒時節可通過刮痧、捏脊等中醫藥適宜技術松解肌膚腠理,疏通陽氣走行的經脈,推動氣血運行;還可利用艾灸疏散外寒、活血暖身,增強御寒能力,調整全身氣血經絡。此外,泡溫泉可以溫陽祛寒,通調血脈,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有助于改善氣血不通引起的肌肉酸痛、關節疼痛等癥狀,并緩解精神緊張、改善睡眠。(記者 田曉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