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1月14日電(記者周潤健)觀測火星迎來良機。天文科普專家介紹,1月16日,火星將迎來沖日表演。沖日前后一個月,都是觀測火星的好時機。如果天氣晴好,感興趣的公眾可嘗試尋找這顆微微泛紅的行星。
火星是地球軌道外的第一顆行星,我國古代稱其為“熒惑”,西方則以神話中戰神“瑪爾斯”的名字來命名。
2025年1月8日在廣東中山拍攝的火星特寫。(漢玲攝)
當火星與太陽的地心視黃經相差180度,也就是火星、地球、太陽三者依次排成近似一條直線時,稱為火星沖日。沖日是地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才會有的現象,而地內行星(金星、水星)則沒有沖日現象。沖日前后,地外行星距離地球最近、視直徑最大、亮度也最高,是觀測它們的絕佳時機。
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賴迪輝介紹,火星沖日大約每26個月發生一次。每次火星沖日,火星和地球的距離都不盡相同,這造成火星看上去有了亮度和大小的差異,因此火星沖日有“大沖”和“小沖”之別。當地球在遠日點而火星在近日點附近發生沖日時,地火距離更小,也即所謂的“大沖”。
2018年7月和9月在廣東深圳羅湖拍攝的火星(拼版)。(黃永雄攝)
平均15年至17年才會發生一次“火星大沖”,上一次“火星大沖”發生在2018年7月27日,火星亮度曾達到-2.8等,超過了當時的木星。下一次“火星大沖”則發生在2035年9月。
“本次火星沖日屬于‘小沖’。沖日期間,火星位于雙子座,亮度-1.5等。天黑后,火星從東方偏北的地平線上升起,到午夜時分位于正南方天空,地平高度較高,易于觀測。”賴迪輝說。
火星不僅是地球的近鄰,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為相似的行星,從古至今,人們都對這顆星球有著無限遐想。
“人類對火星的探索始于60多年前,迄今為止全世界已經開展了數十次火星探測任務。自天問一號任務成功實施火星探測以來,中國的火星探測和深空探測持續走向深入,推動著人類對太陽系和宇宙的理解不斷深化。”賴迪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