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喬瑞慶認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需要持續激發民營經濟創新活力。一方面要依靠市場力量,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倒逼企業自主創新。另一方面政府部門要牽好線、搭把手,積極為民營企業創新搭建平臺、提供助力,營造寬松包容的創新環境,鼓勵民營企業勇于探索、敢于突破。
民營企業是市場經濟的重要活力細胞。新年伊始,面對復雜的內外部環境,各地各部門打出助企幫扶“組合拳”,加快促進民營經濟發展。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一大批民營企業在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上下功夫,不斷做強品質、提升價值鏈。
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根植于發展的沃土。改革開放以來,市場不斷拓展,社會分工日益精細,大量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些民營企業自誕生起便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這種競爭不僅為企業創新開拓了廣闊空間、提供大量機會,還為經濟發展注入了生機活力。
全國工商聯近日發布的《中國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報告(2024)》顯示,2023年,民營企業研發投入前1000家企業研發費用達1.39萬億元,同比增長12.7%;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中,民營企業占95%。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從《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再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一系列政策舉措相繼出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乘政策東風,廣大民營企業堅定信心、攻堅克難,努力向“新”而行、向“高”攀登。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經濟、量子通信、人形機器人……放眼全國,民營企業積極布局新賽道、新產業。一大批民營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脫穎而出,成為推動我國產業優化升級的主力軍。
推動經濟持續向好,進一步壯大民營經濟,至關重要。在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受外部壓力加大、國內需求不足、產業轉型升級瓶頸制約等因素影響,當前部分企業生產經營仍面臨困難。民營企業在創新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的企業安于“模仿”,有的企業沒有能力創新。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需要持續激發民營經濟創新活力。
一方面要依靠市場力量,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倒逼企業自主創新。自主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也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企業最貼近市場,最了解市場需求,要依據自身發展階段與戰略目標,合理規劃每年的研發經費占比,確保資金穩定流向創新項目。同時,在提升創新能力的過程中,企業應高度重視人才的核心作用,從而為創新活動提供堅實的智力支撐。
另一方面政府部門要牽好線、搭把手,積極為民營企業創新搭建平臺、提供助力,營造寬松包容的創新環境,鼓勵民營企業勇于探索、敢于突破。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政府部門要全面摸排約束企業創新的“堵點”“痛點”“難點”,制定并實施針對性強的扶持政策,從稅收優惠、資金支持、技術對接等方面精準發力。同時,要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打破要素流動壁壘,促進人才、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自由高效流通,助力民營企業在更廣闊的天地中施展拳腳。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四季度,中國中小企業發展指數為89.0,相比三季度上升0.1點。政策給力,民營企業努力,兩者“雙向奔赴”,民營經濟必將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喬瑞慶)
相關文章:優化營商環境 增強民企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