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21日電(記者張曉潔、張辛欣)記者21日從工業和信息化部獲悉,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4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極端場景應急通信能力建設的意見,持續推動應急通信能力現代化建設,加快構建國家大應急通信框架。
應急通信是國家應急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防災減災救災整體效能,在搶險救災中擔負“生命線、指揮線、保障線”的重要作用。意見提出,圍繞構建國家大應急通信框架,以創新突破技術裝備為基礎,以改革完善工作機制為保障,以夯實網絡基礎和提升斷路斷電極端條件保障能力為抓手,全面提升應對極端場景應急通信能力。
意見明確,到2027年,應急通信步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空天地海一體關鍵技術創新突破,極端條件適用裝備有效供給,應急通信特色服務持續拓展。應急通信供需對接清晰順暢,部門間銜接協同更加高效,電信企業應急管理改革加快推進。災害易發地區通信網絡覆蓋水平顯著提升,通信網絡抗毀韌性切實增強,公網專網協同格局基本形成。指揮預警智能高效,隊伍力量體系健全有力,跨區域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基層保底通信能力基本建立,極端場景保障能力大幅躍升。
圍繞推動應急通信創新突破、加快應急通信機制改革、夯實應急通信網絡基礎、強化極端場景保障能力等4方面,意見部署系列重點任務。
記者了解到,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強化組織協同、制度協同,加強資金投入、監督考核,推進意見任務舉措落地見效,切實增強極端場景應急通信托底保障能力。
工信部聯信管〔2024〕256號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適應新時期極端場景和大安全大應急對應急通信提出的更高要求,進一步強化部門聯動,形成工作合力,持續推動應急通信能力現代化建設,加快構建國家大應急通信框架,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底線思維、極限思維,圍繞構建國家大應急通信框架,以創新突破技術裝備為基礎,以改革完善工作機制為保障,以夯實網絡基礎和提升斷路斷電極端條件保障能力為抓手,全面提升應對極端場景應急通信能力,有力護航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到2027年,應急通信步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空天地海一體關鍵技術創新突破,極端條件適用裝備有效供給,應急通信特色服務持續拓展。應急通信供需對接清晰順暢,部門間銜接協同更加高效,電信企業應急管理改革加快推進。災害易發地區通信網絡覆蓋水平顯著提升,通信網絡抗毀韌性切實增強,公網專網協同格局基本形成。指揮預警智能高效,隊伍力量體系健全有力,跨區域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基層保底通信能力基本建立,極端場景保障能力大幅躍升。
二、推動應急通信創新突破
(一)推進應急通信技術突破應用。聚焦信息通信新技術,通過國家、部省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支持應急通信關鍵技術攻關突破。推動跨運營商應急漫游、無人機空中通信、室內定位導航、地下空間信號增強等適用于極端場景的重點技術研發,加快推進人工智能、通信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以及安全技術應用,滿足應急通信能力現代化升級演進需要。(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應急管理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研發推廣新型應急通信裝備。面向極端場景,制定重點裝備研發清單,組織開展揭榜掛帥。用好各類項目渠道,設立專門科目支持應急通信高端、新型、適用裝備研制。重點加強無人空中載體裝備、全地形車、高空基站等高機動性裝備,應急專網融合終端、背包基站、微波/散射通信裝備等輕量化便攜裝備,適應嚴寒、密林等極端條件裝備以及更適合基層使用的易操作高可靠性設備研發推廣。(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應急管理部、國家消防救援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構建應急通信創新發展平臺。產學研聯合創建應急通信工程實驗室和技術研發中心,加強基礎和前沿理論研究。用好應急通信工程技術驗證平臺,強化實驗測試,有力支撐新技術、新裝備、新業務在應急通信領域的創新應用。組織制定應急通信標準體系,加強應急預警、網絡抗毀、互聯互通等標準研制。(工業和信息化部、應急管理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推動應急通信產業生態繁榮。建設應急通信產業集群,打造具有核心技術優勢的骨干企業。突出行業引領,發揮學會、聯盟等行業組織作用,完善應急通信公共服務平臺,發布指導性產品目錄,加快創新成果產業化和推廣應用。(工業和信息化部、應急管理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快應急通信機制改革
(五)構建應急通信供需對接機制。完善應急通信供需對接機制,建立健全各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部門和通信管理部門常態化溝通聯絡渠道,明確聯絡責任單位和聯系方式,定期溝通需求。應急處置時,各相關部門向通信管理部門提出應急通信需求,通信管理部門組織通信行業及時響應、有效保障。(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應急管理部、中國氣象局、國家林草局、國家消防救援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健全應急通信協同保障機制。通信管理部門與應急、電力、地面和空中交通管理部門健全協同保障機制。強化能源保障協同,為重要通信設施、應急通信無人航空器、車輛裝備提供優先電力等能源供應。強化運輸保障協同,為應急通信隊伍裝備、運輸車輛提供必要通行和物流保障,依據《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開辟應急通信無人航空器快速審批綠色通道。強化力量投送協同,極端場景下將應急通信人員、裝備作為首批力量響應出動,通過空中投送、地面徒步、摩托化機動等方式投送至受災區域。(中央空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應急管理部、國家能源局、中國民航局、國家消防救援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完善資源統籌信息共享機制。建立應急通信裝備、隊伍及易發“斷路、斷電、斷網”高風險區域臺賬,完善急時電信企業間資源共用、互備及協同搶修機制,提升科學調度水平和應急處置效率。推動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部門之間實現數據資源交換共享,及時通報交通、電力、通信網絡運行情況以及災害預警和響應行動等信息。(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應急管理部、中國氣象局、國家消防救援局、國家林草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推進電信企業管理制度改革。電信企業建立應急通信指揮機制,設立應急通信專門機構,統籌建設發展、運行維護、政企服務等部門資源力量做好應急通信工作,制定應急通信人員專項管理辦法,優化評聘、評優、考核等制度,擴展應急通信從業人員職業發展通道。(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
四、夯實應急通信網絡基礎
(九)增強重點地區通信網絡覆蓋。持續加強全國通信網絡建設,統籌利用公眾通信網、專用通信網、衛星通信網,重點提升災害多發易發地區、重點國有林區、邊境地區、重要國省干線等的網絡覆蓋水平。推動衛星網與地面網的融合協同和統一調度,提升通信網絡整體應急服務能力。(工業和信息化部、應急管理部、國家林草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提高通信網絡抗毀韌性水平。開展通信網絡抗毀能力普查評估工作,摸清通信網絡抗災底數,適度提升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強化容災抗毀要求。加強重要通信設施安全防護,強化通信網絡架構保護、重要節點和數據的容災備份,加快在易災鄉鎮建設超級基站,全面增強通信網絡抗毀韌性。(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
(十一)建設專網通信支撐服務能力。構建符合應急實戰需求、與公網互通的專用通信網,形成公專協同的應急通信網絡能力體系。加快建設我國自主可控的全球衛星通信系統,充分利用甚小口徑終端(VSAT)、天通、北斗、高通量、低軌星座等衛星通信資源,形成統一調度、高效供給和融合應用的天基應急通信能力。(工業和信息化部、應急管理部、國家林草局、國家消防救援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強化極端場景保障能力
(十二)增強應急通信指揮預警能力。升級國家通信網應急指揮調度系統,加強鐵塔、通信、電力數據共享,強化數據分析、監測預警、決策研判、資源調度能力。完善電信企業指揮調度系統,支撐應急通信政企協同指揮調度?;谛^廣播技術建強通信網預警信息傳播能力,與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對接,實現秒級、靶向、安全的預警信息發布。(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三)提高應急通信區域保障能力。布局建設應急通信綜合保障區域中心,集中儲備裝備物資,增強極端場景下跨域支援能力。加強各型應急通信無人航空器配備部署和規范管理,形成布局合理、快速支援的空中保障能力。建強消防救援前突力量,綜合運用摩托車、徒步前突、無人機通信平臺、直升機空中投送、索降等方式,提升極端情況下協同保障能力。(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應急管理部、國家消防救援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四)提升通信保障隊伍實戰能力。完善應急通信保障隊伍體系,面向多災種和重點能力組建國家級專業隊伍。依托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組建國家、區域、省、市級應急指揮通信隊伍,建設國家、省級應急通信聯訓基地。明確保障隊伍裝備配備標準,加強全地形車、衛星便攜站、應急專網融合終端等裝備配備。加強隊伍培訓、演練、比武、拉練,強化跨部門跨地區聯演聯訓,提升極端場景下應急通信網絡開通、公網搶通、專網構建等實戰能力。(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應急管理部、國家消防救援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五)加強基層保底應急通信能力。基層應急處置部門和基層應急救援隊伍要強化天通衛星電話等通信裝備配備,確保緊急情況指揮通信暢通。推動易災鄉鎮、行政村、國有林場強化天通、北斗短報文、應急專網融合終端等小型、易用裝備預置和維護。加強衛星站、衛星終端等通信設備在船舶、海上設施的配備,提高海上通信能力。(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應急管理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國氣象局、國家林草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保障措施
(十六)強化組織實施。各地有關部門要強化工作協同,將重點任務統籌納入部門重點工作,細化落實舉措。各電信企業要制定提升本企業應急通信能力發展規劃,做好資源配套,強化任務落實。要加強政策宣貫解讀,積極回應輿論和民眾關切,提升社會對應急通信的科學理性認識。(各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七)強化制度建設。完善應急通信預案體系,完善部門和企業職責分工,細化保障流程,加強各級各類預案銜接,提高預案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加強交通、應急管理等政策與應急通信管理政策的協同,加大對災害多發易發地區政策傾斜力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應急管理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八)強化資金投入。充分利用現有資金渠道,支撐極端場景應急通信能力建設各項任務,做好應急管理和應急通信項目統籌,對應急通信重大項目積極予以支持。電信企業每年要安排充分資金保障應急通信工作。(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九)強化監督考核。加大考核力度,建立健全應急通信評價機制,研究出臺工作評價標準,推動對電信企業積極參與應急通信保障支出的額外成本予以考核剔除處理,對在應急通信工作中表現積極、成績突出的集體或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榮譽獎勵,激勵參與應急通信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
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央空中交通管理委員會辦公室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公安部
財政部
交通運輸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應急管理部
中國氣象局
國家能源局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中國民用航空局
國家消防救援局
2024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