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 垠
“神舟”飛天、“蛟龍”入海、“天眼”巡天、“雙龍”探極……一個個重大科技成果,標注著科技創新的中國高度。
中國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蟬聯世界第一,制造業增加值規模連續14年位居全球首位,研發人員、高水平論文、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位居世界第一……一個個“世界第一”的背后,是創新者以只爭朝夕的勁頭勇攀科技高峰。
剛剛過去的2024年,我國科技創新整體實力穩步提升,科技產出量質齊升,體制機制改革攻堅發力,創新環境持續優化,正向著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闊步邁進。
加快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在“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部分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出系統部署,為建設科技強國提供了科學指引。
科技體制改革是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的重要內容,是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的關鍵舉措。新時期改革之路怎么走?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陰和俊表示,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奮斗目標,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主線,強化戰略規劃、政策措施、科研力量、重大任務、資源平臺、區域創新等方面統籌,推動科技改革發展實現新的更大突破。
2023年,黨中央進一步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成立中央科技委員會,重組科學技術部,實現了國家科技領導和管理體制的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中央科技委員會成立一年多以來,加強政策、計劃、資源等統籌,著力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加快啟動實施國家科技重大項目,國家科技治理效能大幅提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決策效率大大提高,我國科技事業呈現出一片新氣象。
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的位置升至第11位,研發經費投入總量躍居全球第二,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
通過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在量子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新賽道和戰略必爭領域加速布局;
加強科技資源統籌布局,按照“以需求定任務、以任務定經費”的原則,科技部會同相關部門建立中央財政科技經費統籌安排使用機制,部署啟動一批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強化科技成果的“實戰性”;
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組織協調機制更加完善,重大科技項目捷報頻傳,從“嫦娥”攬月、“天和”駐空,到“奮斗者”號探萬米深海、“夢想”號鉆向地球更深處;全球最快高鐵跑出400公里運營時速,深中通道以過硬的實力創下10項“世界之最”……
一項項重大工程一次次刷新自主創新的進度條,中國科技的硬核實力增強經濟持續向好的底氣。
加速營造高水平創新生態
營造高水平創新生態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一環。這一年,我國持續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加速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
深入推進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改革,破除“唯論文”評價,用研究成果“說話”;不看“帽子”看方向,讓科研人員勇闖“無人區”;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全鏈條培養,讓青年才俊挑起“科技強國”大梁。
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破解“不敢轉”“不想轉”“不能轉”難題,加速讓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僅2023年,40家試點單位對科研人員的現金股權獎勵就高達9.33億元。
科技與經濟融合發展持續加快,以良好制度安排和市場環境激勵企業創新。比如,既給補償又給訂單的合作創新采購著力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創新積分制”助力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好苗子”企業脫穎而出,“真金白銀”的減稅降費紅利讓企業創新動力更足。與此同時,更多金融“活水”澆灌科技創新,為各類創新主體的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全鏈條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加大對科技創新類中小企業貸款和擔保支持力度等。
這一年,我國堅持涵養優良學風作風,厚植支持全面創新的沃土——
促進科技類社會團體發揮學術自律自凈作用,助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科研單位科研誠信管理制度示范文本》則為健全科研誠信建設長效機制提供指南;人類基因組編輯研究倫理指引進一步厘清“可為”與“不可為”,力促科技向善。
新修訂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大力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設立專項基金支持青年人才;22年來首次修訂的科普法筑牢大國科普基石,讓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同向發力,共同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科技強國建設。
一個個瞬間定格在不平凡的2024年。2025年,讓我們在奔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勇毅前行,把每一份彌足珍貴的付出凝聚成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