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臺“癌癥預警機”,看科技創新“從0到1” 從一架“海上大風車”,觸摸新興產業澎湃動能 從一顆“人造太陽”,感受未來科技脈動
新華社北京2月4日電 題:久久為功謀未來——科技創新一線故事
新華社記者陳國軍、張桂林、李曉婷
從東南沿海到江淮大地,自“千湖之省”至巴渝腹地……習近平總書記赴地方考察時,多次提及一個關鍵詞——科技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我們要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從根本上說,還是要依靠科技創新”。
在研究院所、企業車間,我國一線科研人員牢記總書記囑托,瞄準科技前沿,以“只爭朝夕”的干勁、“久久為功”的韌勁突破層層壁壘,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競逐未來產業,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創新活力。
從一臺“癌癥預警機”,看科技創新“從0到1”
安徽合肥銳世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展廳內,全數字PET設備的探測器在閃爍?!皟H需80秒,就能給人體全身‘癌細胞’拍個照?!逼髽I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張博自豪地介紹道。
“癌癥之所以被認為是人類健康的一大殺手,一個關鍵原因是早期診斷率較低?!睆埐┱f,PET能對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進行早期精準識別,被稱為“癌癥預警機”。但這項關鍵核心技術一度被西方壟斷,進口設備價格昂貴,造成臨床診斷費用居高不下,令不少患者望而卻步。
如何讓老百姓享受到質優價宜的癌癥早篩服務?突破PET技術壁壘是關鍵一步。2004年,張博所在的華中科技大學謝慶國教授團隊率先提出“全數字PET”概念?!拔鞣降摹下纷印璧K重重,我們就開辟一條原創技術賽道!”張博說。
“傳統PET和‘全數字PET’有何不同?這就好比膠片相機之于數碼相機。‘全數字PET’掃描更加精準清晰,病變位置、代謝情況一目了然,掃描時間也縮短為過去的1/6甚至更短?!睆埐┙榻B。
但在當時,這條新路通不通大家心里也沒底。為實現國產全數字PET設備“從0到1”的突破,團隊成員日夜不休地工作,難度之大遠超想象。
“總書記要求‘持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原始創新就是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張博說,“經歷無數次失敗,我們終于研發出全球首臺臨床全數字PET設備,攻克了傳統PET測不準、操控難等問題?!?
“用氣體代替玻璃傳輸,可使光信號傳播速度提升約47%、傳輸時延降低約30%。”在位于湖北武漢的中國光谷舉行的2024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上,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介紹的一款自主研發的空芯光纖吸引了往來客商,纖細的光纖中蘊含著滿滿的科技含量。
作為我國第一根光纖的誕生地,中國光谷曾因遠離主城區而被稱為“武漢地圖外兩厘米”的地方,如今,這里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制造基地,光電子信息產業整體規模超5000億元,一項項原創性、顛覆性技術轉化為“產業加速器”,以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為代表的科技成果轉化機構,通過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轉化體系,已成功孵化賦能200余家科技企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持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這些“從0到1”的創新故事正是我國原始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的一個縮影。憑借不斷完善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機制,更多原始創新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動能。
從一架“海上大風車”,觸摸新興產業澎湃動能
藍天下,白色風電塔筒矗立,葉輪掃風面積足足有7個標準足球場大小。長達126米的葉片每旋轉一圈,就能產生一個三口之家約7天的用電量。這是中船海裝風電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18兆瓦海上風電機組,機組于2024年7月在遼寧營口華能仙人島熱電廠成功吊裝發電。
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重慶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成果展示廳,聽聞中船海裝研制的海上風電機組整機國產化率達99%,很是感慨:“當年我在福建工作的時候,中國還沒有海上風電。曾幾何時?。 ?
“我們想和總書記說,現在風電機組國產化率不僅越來越高,咱們的風電單機容量和可靠性也已經領先世界。”全程參與18兆瓦海上風電機組研發的機械傳動工程師張佳佳說。
機組發電效率決定產品在全球的競爭優勢,但發電效率越高,機組越大,技術難度也越高。
在位于重慶兩江新區的中船海裝風電有限公司,張佳佳和同事們討論新項目進度。他指著設計數據介紹,做大“風車”,不是簡單地放大尺寸。比40層樓還高的葉片、重達500噸的機艙、極其復雜的內部傳動結構,僅是運到海上安裝都不容易,更別提還要在復雜的海上環境穩定運行數十年。
怎樣才能讓這樣的“巨無霸”更加輕便可靠?張佳佳所在的團隊先后設計了幾十套方案,完成數十次試驗,最忙時團隊成員一年有200多天待在茫茫大海上。
“我們采用了中速全集成傳送鏈。”張佳佳說,相當于把原先幾個“各自為政”的系統集中起來管,中間的傳動層級減少了,機艙就更輕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積極培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和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風電產業“御風而行”,折射我國新興產業從“跟跑”逐步向“并跑”“領跑”的轉變。
重慶兩江新區產業促進局局長賴涵表示,中船海裝的海上風電機組帶動產業鏈上80多家配套企業,已經形成年產值500億元風電產業集群。
“今年,更大功率的風電機組就要下線,那將是更為壯觀的場景?!睆埣鸭颜f。
從一顆“人造太陽”,感受未來科技脈動
四川成都,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內,我國自主設計研制的可控核聚變大科學裝置“中國環流三號”,近年來不斷刷新運行紀錄。
“中國環流三號”也被稱為新一代人造太陽,是模擬太陽發光發熱原理,用以探索清潔能源的核聚變裝置。誰掌握了可控核聚變,誰便掌握了解決未來能源問題的一把鑰匙。
“持續自發的核聚變反應只有在上億攝氏度的高溫等離子體環境下才能實現?!敝泻思瘓F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總工程師李強說,“我們要駕馭上億攝氏度的高溫粒子,保障裝置正常放電運行?!?
在實驗攻堅階段,李強和科研團隊每天要做40到60次放電實驗,每一次實驗間隔只有10到15分鐘。團隊需利用間隙,快速收集和分析大量實驗數據?!皣鴥韧庠诤司圩冾I域競爭不斷加劇,大家都想在最短時間突破?!?
2022年,面對沖擊100萬安培等離子體電流放電的艱巨任務,團隊吃住都在實驗現場,不懈努力下,當年10月“中國環流三號”等離子體電流突破115萬安培。一支平均年齡只有33歲的科研團隊創造了我國可控核聚變裝置運行新紀錄。
對核聚變的研究,已在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持續了近60年?!斑@些涉及國計民生和國家重大基礎科學前沿的研究,需要我們有耐得住寂寞、勇于攻堅克難以及不斷求索的創新精神?!崩顝娬f。
未來產業代表著科技與產業發展的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前瞻布局未來產業”。
今天的未來產業,就是明天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決勝競爭的支柱產業。“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仗扉_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
當前,技術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期,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物技術等領域前沿技術集中涌現。基層科研人員牢記總書記囑托,錨定未來產業發展重點方向,持續探索未來產業培育模式,競逐科技制高點。
參與記者:吳慧珺、王自宸、李力可
海報制作:崔佳一
策劃:張曉松
統籌:冷彥彥、劉梓桐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