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22日電 題:好消息帶給鄉親們!《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印發
新華社記者王立彬
1月22日,農歷臘月二十三。春節氣息漸濃,有好消息要帶給鄉親們!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的目標,著眼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規劃從鄉村建設、鄉村發展、鄉村治理等若干領域提出了主要目標。
1月17日,山東省臨邑縣理合務鎮的一處農村大集,人們在選購年貨。新華社記者徐速繪 攝
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農村人口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為底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以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為重點,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這是優化城鄉發展格局,分類有序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好消息。
我們可以對暢通城鄉人口流動渠道,深入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實施“人地錢掛鉤”等有更多期待。
我們可以對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合法權益,依法維護他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以及率先在縣域內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有更多期待。
這是建設農業強國,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好消息。
我們可以對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深入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和糧食單產提升工程有更多期待。
我們可以對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統籌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讓主產區抓糧得實惠、讓農民種糧不吃虧有更多期待。
這是關于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好消息。
我們可以對鄉村產業振興,讓特色農業品牌發展壯大,對“農業+”新業態不斷涌現并日漸紅火,低收入群體特別是脫貧群眾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有更多期待。
我們可以對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在豐富百姓餐桌的同時讓農民錢袋子鼓起來有更多期待。
把好消息帶給鄉親們,來看看這個時間表:
到2027年,鄉村全面振興取得實質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上新臺階。到2035年,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
美麗中國,鄉村振興,我們一起期待!
新華社北京1月22日電 題:系統謀劃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就《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答記者問
新華社記者魏玉坤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
為何出臺規劃?規劃明確了哪些重點任務?圍繞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22日進行了解讀。
規劃出臺的背景是什么?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廣大干部群眾齊心協力、砥礪奮進,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糧食生產能力邁上新臺階,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勢頭,脫貧攻堅成果得到鞏固拓展,鄉村特色產業穩步發展,鄉村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治理持續深化,廣大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民群眾切身感受到各種新變化。
但還應該看到,我國農業基礎總體上仍然薄弱,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還有短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
黨的二十大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明確了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等任務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部署了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等重大任務。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編制了《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系統謀劃今后一段時間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舉措。
在具體工作中,要把握好“八個堅持”和“三個統籌”:
“八個堅持”是: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持續強化政策供給;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堅持農民主體地位,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梯次推進不同發展階段的鄉村實現全面振興,防止層層加碼,不搞“一刀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全面振興;堅持深化改革創新,不斷激發鄉村全面振興的內生動力;堅持循序漸進、久久為功,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積小勝為大成。
“三個統籌”是:統籌不同區域,合理確定階段性重點任務和推進時序,尊重客觀規律,科學把握鄉村發展演變規律和趨勢,不超越發展階段,不提脫離實際的目標;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實現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全面提升。
未來幾年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主要目標是什么?重點任務包括哪些?
在主要目標上,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的目標,著眼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規劃從鄉村建設、鄉村發展、鄉村治理等若干領域提出了主要目標。
具體來看,到2027年,鄉村全面振興取得實質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上新臺階。到2035年,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
在重點任務上,規劃對標對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形勢新要求,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聚焦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科學謀劃、系統部署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9個方面34項重點任務。
一是優化城鄉發展格局,分類有序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包括統籌優化城鄉發展布局、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分類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銜接推進脫貧地區全面振興。
二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包括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加大糧食生產支持力度。
三是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收入增長。包括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深化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強化農民增收舉措、全面促進農村消費。
四是大力培養鄉村人才,吸引各類人才投身鄉村全面振興。包括壯大鄉村人才隊伍、完善鄉村人才培養體系、健全鄉村人才保障機制。
五是繁榮鄉村文化,培育新時代文明鄉風。包括提升鄉村精神風貌、重塑鄉村文化生態、增強鄉村文化影響力。
六是深入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包括加快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改善鄉村生態環境、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七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增進農民福祉。包括推進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持續改善人居環境、穩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完善農村社區服務設施、加快數字鄉村建設、優化鄉村規劃建設。
八是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包括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多元化鄉村振興投入保障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改革各項重點任務。
九是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包括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全面振興、推進以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維護鄉村和諧穩定。
下一步如何推動規劃目標任務落實落地?
為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地見效,規劃對抓好組織實施工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出了明確要求:
要堅持和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的鄉村振興工作機制,全面落實鄉村振興責任制;
要加強統計監測,適時開展規劃實施評估。加快涉農法律法規制定修訂,完善鄉村振興法律規范體系。加強宣傳和輿論引導,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作用,激發全社會參與鄉村全面振興的積極性;
各地各有關部門要結合實際推動目標任務落地見效,工作中要堅決防止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形象工程,重大事項及時按程序向黨中央、國務院請示報告。
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抓緊抓實各項重點任務,扎實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階段性成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和支撐。
新華社北京1月22日電 題:繪就鄉村全面振興新畫卷——專家解讀《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
新華社記者高敬、魏玉坤、古一平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科學謀劃、系統部署今后一段時間鄉村全面振興重點工作。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這份文件有哪些重點、亮點?記者22日采訪了業內專家進行解讀。
城鄉融合發展,分類有序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規劃明確,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對優化城鄉發展格局,分類有序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部署。
“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高國力認為,我國人口眾多,城鄉將長期共生并存,這是客觀規律。當前,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意義十分重大。
高國力指出,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把握和處理城鄉關系,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落實落細目標任務,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推動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專家表示,要暢通城鄉人口流動渠道,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完善“人地錢掛鉤”政策,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常住人口,并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合法土地權益,依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
高國力表示,要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統籌發展,加快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率先在縣域內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提升縣城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務、產業配套功能,增強對鄉村的輻射和帶動能力。
建設農業強國,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14億多人口要吃飯,這是中國最大的國情。“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等內容,被寫入規劃。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表示,近年來我國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人均糧食占有量500公斤左右,遠超國際公認的400公斤安全線。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越端越穩、吃得越來越好。
專家指出,各地要始終把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擺在首要位置,堅持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深入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和糧食單產提升工程。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穩步擴大大豆油料等短缺農產品生產。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把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加快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良種良法良機集成配套和推廣應用。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朱晶注意到,在加大糧食生產支持力度方面,文件提出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統籌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等,這些舉措將更加有利于激勵糧食主產區重農抓糧,讓主產區抓糧得實惠、不吃虧,進一步激發地方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同時有利于構建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的糧食安全格局。
規劃提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農林牧漁并舉,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對此,朱晶表示,我國有著廣闊的林地、草地、江河湖海等資源,要打破食物主要來源于耕地的傳統觀念,在保護好生態環境前提下,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挖掘食物供給潛力,多途徑開發豐富食物品種,豐富百姓的“糧倉”。
拓寬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增長
檢驗農村工作實效的一個重要尺度,就是看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沒有。專家表示,保持農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續高于城鎮居民、高于GDP增速,迫切需要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提高低收入群體特別是脫貧群眾收入水平。
產業興旺是農民增收的堅實基礎。當前,“農業+”文化、教育、旅游、康養等新業態不斷涌現,農村電子商務快速發展,一大批小而精、特而美的優勢特色農業品牌打響……鄉村產業日漸紅火。
黃漢權表示,鄉村產業振興,要把“土特產”三個字琢磨透,立足鄉土資源,大力發展地域特征鮮明、鄉土氣息濃厚的多樣化特色種養業,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創新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同時,強化就業服務,多措并舉促進農民工穩崗就業;引導和規范以出租、合作開發、入股經營等方式盤活利用農村資源資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規劃明確,確保農村人口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
專家表示,要強化監測和幫扶舉措,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突出產業幫扶、做好就業幫扶等,提升和增強脫貧群眾和脫貧地區“造血”能力。要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推動幫扶政策體系向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轉換,加快補上脫貧地區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增進農民福祉
鄉風文明、人居環境、鄉村人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規劃作出多項部署,提升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
受訪專家指出,近年來,我國農村人口分布、年齡結構出現明顯變化。這就要求在鄉村建設方面,更加注重適度有效;在公共服務均等化供給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提升效率;在城鄉一體化治理中,更加注重增強效能。
黃漢權表示,鄉村建設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不斷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逐步使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
在黃漢權看來,提升鄉村治理水平,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社會治理體系。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全面振興,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夯實平安鄉村建設根基。推進鄉村治理數字化,加快數字鄉村建設。
改革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法寶。專家指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要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讓農村資源要素活化起來,讓廣大農民積極性和創造性迸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