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開年近半個月以來,全國多地召開重要會議,部署全年經濟工作,并力爭實現一季度“開門紅”。
細看各地部署的具體工作以及出臺的最新政策舉措,激發消費活力、擴大有效投資等成為發力重點,針對提振重點產業發展、力促科技創新,以及推動改革舉措落地見效,多地也劃定了目標和路線圖。
“擴大內需”出臺務實舉措
2024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為2025年九大重點任務之首。一開年,多地圍繞擴大內需召開重要會議。
例如,海南省全省擴大內需工作推進大會召開,安排部署2025年全省全方位擴大內需工作。貴州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抓產業抓項目抓招商推進會,堅決貫徹擴大內需戰略,圍繞擴大有效投資大抓產業、大抓項目、大抓招商。
會議部署確定方向之外,擴內需的具體舉措也接連推出。
提振消費方面,廣東、廣西、重慶、寧夏等多地陸續部署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銜接工作,與此同時,部分地區還出臺專門政策來激發消費活力。例如,江蘇省商務廳等15個部門近日印發《江蘇省繁榮夜經濟激發消費活力若干措施》,提出15條具體措施,致力于促進夜間商業消費,這是江蘇首次出臺關于繁榮夜經濟的系統性政策文件。河南《推動2025年第一季度經濟“開門紅”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圍繞零售、餐飲、文旅、住宿等重點領域再發放2億元新春消費券”。
擴大投資方面,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是重要支撐,多地陸續公布項目建設清單,并提出要加快落地。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重大工程資金保障和項目支撐將有力保持投資平穩增長。”中誠信國際研究院執行院長袁海霞表示。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也認為,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基礎設施建設、新興產業發展和民生改善項目將成為地方重大項目投資和建設重點。
在北京市發展改革委日前舉行的一季度“開門紅”政策舉措媒體吹風會上,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稱,2025年“3個100”市重點工程擬于近期正式發布,今年的300個項目包括120個計劃新開工項目和180個續建項目。
記者從江蘇省2025年全省重大項目建設專題會議獲悉,今年江蘇省省級共安排實施項目500個、儲備項目100個,數量規模同比增加,更加突出科技創新引領、綠色低碳轉型和新開工增量,更加突出與“兩重”融合銜接。
力促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細看多地開年相關會議部署,“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多次被提及。圍繞強產業、錨定特色產業,多地已提出具體的發展目標和務實舉措。
寧夏提出,聚焦打好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攻堅戰,堅持點線面結合,大中小覆蓋,采取非常規舉措、支持非常規產業、實現非常規發展,打造“中國算力之都”。湖南省全省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提出,“統籌四類產業,實現重點領域領跑領先”,其中提到“培育壯大鋰電新能源材料、低空經濟、安全應急等新興產業,力爭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00萬輛,形成新的增長引擎”。另外,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在媒體吹風會上表示要“抓產業增量”,圍繞集成電路科研端和配套端、綠色能源央企龍頭、機器人產業鏈等領域引育一批重大產業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以科技創新促產業發展、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也成為多地施政的重要抓手。
安徽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推進三大科創引領高地建設,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構建體現安徽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四川省全省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部署2025年工作時指出,“面向重點產業鏈細分領域,發布企業技術需求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朱克力表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兩者深度融合意味著將前沿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并催生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大研發投入、完善創新激勵機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都將是未來政策的著力點。
改革目標任務進一步細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改革”也成為多地開年部署的關鍵詞。
上海新年首次市委季度工作會議指出,著力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實施一批標志性改革舉措、推動制定一批重大改革政策、復制推廣一批制度創新成果。重慶提出,進一步細化年度改革目標任務,優化改革項目生成機制,總結提煉固化改革成果、完善制度機制,抓好牽一發動全身的重大改革,以釘釘子精神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區建設取得更大進展。
部分地區已經細化了具體改革舉措。今年1月1日,浙江省委、省政府正式印發《關于以“千萬工程”牽引城鄉融合發展縮小“三大差距”推進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實施方案》,提出將系統實施三方面重大改革,分別是城鄉融合體制機制改革、“擴中提低”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改革。浙江省委改革辦副主任王春波表示,試點是改革的重要任務,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將聚焦縮小“三大差距”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開展試點,及時總結推廣好經驗好做法,做到“一地創新、全省共享”。(記者 張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