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新時代的文化使命 加強理論建設 夯實思想基礎 團結穩定鼓勁 凝聚精神力量 厚植文化自信 激揚創新活力 展現中國形象 推動文明對話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唯有文化自信自強,才能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力量。
“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
一年來,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宣傳思想文化戰線著眼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牢牢把握新時代的文化使命,賡續中華文脈、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推動宣傳思想文化事業開辟新局面、展現新氣象。
加強理論建設 夯實思想基礎
2024年11月29日,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
“要堅持守正創新,聚焦學習宣傳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著力深化體系化、學理化研究闡釋,著力增強學習宣傳的針對性、實效性,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更加深入人心。”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不僅為工程深入實施提供了重要遵循,也為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
聚焦聚力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的首要政治任務,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堅持不懈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研究宣傳,不斷走深走實。
深化理論研究,推進體系化、學理化建設,是加強黨的理論武裝的基本前提。
走進北京圖書大廈,一樓大廳內,讀者手捧不久前出版的《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駐足翻閱。
這本近7萬字的權威輔導讀物,全面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文化領域的原創性貢獻。習近平文化思想蘊含的科學真理價值、強大精神力量、博大文化情懷、鮮明實踐品格躍然紙上。
深入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闡明其中蘊含的道理、學理、哲理,推出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宣傳思想文化戰線重任在肩。
一年來,習近平同志《論教育》《論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習近平關于全面加強黨的紀律建設論述摘編》等著作出版發行,理論研究佳作頻現……
一系列理論成果從不同視野、不同維度,拓展了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體系化、學理化研究闡釋,為深化黨的創新理論武裝提供了重要支撐。
既在學理化闡釋上深耕,又在大眾化宣講上著力,把鮮活的思想講鮮活。
一支立麥、一名理論講解員。在浙江杭州“‘青’你來說·理論開放麥基層理論研講”活動現場,青年們圍繞“黨的創新理論我來講”主題,開麥暢言,氣氛格外熱烈。
“開放麥”形式是2024年浙江理論宣講省級層面的新探索,通過將年輕人喜愛的脫口秀形式運用到理論傳播中,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用接地氣、有生氣、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大眾話語,才能架起科學理論通向群眾的橋梁。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是十分生動的,我們的學習也應該是生動的。
一年來,以百姓視角、百姓語言、百姓情懷推動理論與大眾“零距離”“面對面”,宣傳思想文化戰線推動黨的創新理論來到群眾身邊,走進百姓心田。
中央主要媒體創新打造“微鏡頭”“第一觀察·現場”等融媒體產品,策劃《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第三季)等電視節目,通過大小屏幕,理論普及的半徑持續拓展。
“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不斷擴大理論陣地空間,助力“全員參與、全民學習”;“院壩小講堂”“社區微課堂”深入鄉村街道傳唱“新思想”,理論學習載體日漸豐富、形式不斷創新。
思想光芒照亮前路,理論學習直達心間。
當黨員干部更加自覺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當大思政課上“青年講給青年聽”,當理論學習輔導讀物上榜暢銷書榜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便已然成為人民所喜愛、所認同、所擁有的理論。
團結穩定鼓勁 凝聚精神力量
民族復興離不開價值引領,漫漫征途尤需精神支撐。
“不斷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發展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習近平總書記為宣傳思想文化戰線指明方向。
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一年來,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激勵全黨全國人民士氣鼓舞起來、精神振奮起來,朝著黨中央確定的宏偉目標團結一心向前進。
這是愈加充盈的愛國深情——
2024年9月29日,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燈光璀璨。伴隨著《向祖國英雄致敬》雄壯激昂的旋律,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頒授勛章獎章。
一枚枚勛章獎章,銘記著不可磨滅的功勛。通過媒體和網絡,英雄們的事跡傳遍大江南北,激發起億萬人民的愛國熱情和對偉大事業的壯志豪情。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
“讓愛國主義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堅定信念和精神依靠”——習近平總書記的教導,道出中華兒女心之所系、情之所歸。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以重要節點為契機,宣傳思想文化戰線高擎愛國主義偉大旗幟,唱響禮贊新中國、奮進新征程的昂揚主旋律:
一方方舞臺上,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音樂會的動人旋律喚起聽眾對不平凡歷程的真切記憶,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優秀曲藝節目展演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展現時代風貌;
熒屏銀幕里,“與時代同行 與人民同心”電視劇展播匯聚《走向大西南》《山花爛漫時》等優秀作品,電影《志愿軍:存亡之戰》《解密》重溫崢嶸歲月、延傳紅色血脈;
2024年10月7日,在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一家影城,觀眾從電影海報前走過。新華社發(張春雷攝)
展廳展館內,“風展紅旗如畫——館藏紅色經典文物展”“‘國社之鏡·世紀光影’新聞攝影展”等激發觀眾心底最深層、最持久的愛國情感;
……
2024年9月26日,觀眾在北京參觀“國社之鏡·世紀光影”新華社新聞攝影展。新華社記者 杜瀟逸 攝
宣傳思想文化戰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傾情講述中華民族的千年巨變、揭示百年中國的人間正道,愛國主義熱情在億萬中華兒女心中澎湃。
這是愈加磅礴的改革之力——
“如何吸引外來人才,留住本地人才,讓更多優秀年輕人返鄉創業?”云南省澄江市右所鎮黨委書記劉云彬問得懇切。
從全會《決定》中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談起,中央宣講團成員就如何在引人、育人、留人、用人各環節持續發力等方面予以解答,現場互動頻頻、掌聲陣陣。
這是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中央宣講團成員深入云南村鎮宣講時的一幕。
自2024年7月下旬以來,中宣部會同有關部門組成中央宣講團,一個多月時間在全國各地共作報告52場,舉辦各種形式的互動交流活動57場,直接聽眾近98萬人,通過電視直播、網絡轉播等渠道收聽收看人數達2000多萬。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擘畫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泛凝聚共識、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對順利推進改革十分重要。”
加強面向基層和群眾的宣傳、解讀,及時解疑釋惑,回應社會關切,有助于筑牢全黨全社會共抓改革的思想基礎、群眾基礎。
新聞媒體開設“錨定現代化 改革再深化”等欄目、推出《改革開放新篇章》特別報道,廣大記者編輯記錄下改革一線的火熱實踐;
出版界推出《創新高地:深圳創新啟示錄》《海南自由貿易港熱點釋讀》等精品書籍,展現改革高地的建設成果,提煉彌足珍貴的經驗啟示……
通過深入宣介全會精神、持續報道改革舉措、充分講好改革故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改革共識充分凝聚,智慧力量不斷匯集。
既要為改革鼓與呼,又要全面落實好全會對文化領域提出的改革任務。
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緊緊圍繞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等方面,加強研究謀劃、制定具體方案,推動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蹄疾步穩、縱深推進。
這是愈加堅定的發展信心——
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一步經濟工作。習近平總書記主持會議。
會議召開后,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特別是新聞媒體全方位深入解讀會議精神,深刻闡釋會議各項決策部署,增強砥礪前行的信心,激發干事創業的熱情。
“只要信心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在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信心”二字。
一年來,宣傳思想文化戰線不斷加強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合力唱響“強信心”主旋律。
聚焦思想引導,中央媒體刊發一批理論闡釋文章和生動實踐案例,深入闡釋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科學體系、形成脈絡和世界意義,闡釋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等重大決策部署。
做好政策解讀,國新辦新聞發布會邀請經濟領域權威部門解讀一攬子增量政策、各媒體圍繞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等政策推出系列報道,講清楚一系列政策組合拳“解決什么問題”“怎么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意義”,切實增強社會公眾對政策的理解度、認同度。
解析經濟形勢,系列深度觀察稿件結合季度、月度經濟數據發布進行辯證理性分析,講清講透經濟運行穩中有進、指標明顯回升的積極態勢和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穩定經濟發展長期向好預期。
展現發展成就,記者編輯圍繞“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等主題,積極參與“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充分挖掘報道各地典型案例和經驗做法。各媒體還以第七屆進博會等展會為觀察窗口,透視中國各領域高質量發展成就。
2024年11月8日,媒體記者在第七屆進博會新聞中心工作。新華社發(常能嘉 攝)
宣傳思想文化戰線既從宏觀層面講好經濟發展之“勢”,也從中觀層面把握市場變化之“態”,又從微觀層面展現萬家燈火之“實”,生動反映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巨大潛能,推動社會預期不斷改善、信心不斷增強。
這是愈加激昂的時代強音——
通過AI技術讓老照片“動”起來,采用聲紋克隆、智能翻譯、唇形同步等技術一鍵翻譯制作十余種外語視頻……
用互聯網思維主導資源配置,這是主流媒體在信息化條件下提升新聞輿論引導力、推進系統性變革的必然要求。
輿論是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好的輿論可以成為發展的“推進器”、民意的“晴雨表”、社會的“黏合劑”、道德的“風向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在哪兒,宣傳思想工作的重點就在哪兒。
當前,我國網民規模近11億人,形成了全球最為龐大、生機勃勃的數字社會。誰掌握了互聯網,誰就把握住了時代主動權。
舉辦2024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2024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清朗”系列專項行動整治“自媒體”無底線博流量、網絡直播領域虛假和低俗亂象……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日益壯大,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不斷形成。